冒牌APP偷钱一旦下载即会被黑客操控支付流程
网络安全保卫局、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等单位,近日发布了“2014年全国计算机病毒和移动终端病毒疫情调查”,结果显示:无论是传统个人电脑还是移动终端,安全事件和病毒感染率,都呈现出上升态势,网络安全已成为**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网络攻击防不胜防 近九成被调查者曾“中招”
调查显示,2014年,88.7%的被调查者发生过网络安全事件,比2013年增长了37.5%;感染计算机病毒的比例为63.7%,比2013年增长了8.8%。
主要表现有:
①钓鱼网站数量急速增加,30.4%的用户遭遇过网络钓鱼、网络欺诈;
②“心脏出血”(Heartbleed)漏洞,影响了数以万计的服务器;
③敲诈者病毒、伪银行木马让上百万用户陷入困境;
④社交网络钓鱼真假难辨;
⑤各种新型及变种的病毒、木马、恶意软件等发展趋势依然严峻;
⑥垃圾邮件的数量近两年也持续攀升,电子邮件成为主要针对性攻击的入口。这些攻击的目的仍是窃取用户的商业和私密信息、用于进行网络攻击及非法的网络行为,最终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。
去年三成移动终端曾“中毒” 手机支付类病毒遍布
随着3G、4G网络以及智能手机普及率的迅猛提高,针对计算机病毒的调查结果显示,移动终端的病毒感染与往年相比有所增加。2014年移动终端的病毒感染比例为31.5%,比2013年增长了5.2%。
由于支付类病毒智能化程度提升,“仿冒”的银行APP、电商、支付类APP散布在各大中小型的电子市场,一旦点击下载,就会触发进入黑客操控的支付流程。
欺诈手段不断“升级” 用户防范意识薄弱
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收集到的移动APP有3000多万个,其中有100多万为恶意应用,而移动终端用户的防范意识却非常薄弱。
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建民表示,“我们调查发现,大概只有百分之十几的用户安装了移动安全软件,即使装了移动安全软件的用户,对于移动安全的配置也不是特别了解。”
“手机系统上的漏洞实际上非常多,我们在个人电脑上要打补丁,在手机上同样也是”,业内人士认为,“那些用伪基站来发欺诈短信、钓鱼短信的人也会不断研究,来绕过安全软件的识别。”
技术专家教你“见招拆招”
1.不要轻易点击“**性”内容
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应急部部长孟斌介绍,一些病毒会通过一些社会热点事件、派送红包等比较有**性的词语传播,一旦点击,不管选择“确定”还是“取消”,都已经感染病毒。随后,计算机屏幕上会弹出一个需要用户付费才能解锁的字样,否则电脑不能使用;如果用户重装系统,数据将会丢失。而即使用户按照屏幕上提示的信息去付费,系统也得不到完全恢复。
“即使是熟悉的人给你发的邮件,也一定要去门户网站和官方网站进行核实,不要轻易点击陌生内容。”孟斌提醒,一定要将电脑里的重要信息进行备份,如果遇到类似付费的情况,可以自行重启系统,不会受制于人。
2.勤打核实电话 勤更新监控软件
孟斌还介绍,前不久发现过这样的一个案例:一位手机用户发现朋友发来的信息,附有照片空间的网址。该用户平时有一定计算机知识及防范意识,并没有去点击,而是打电话向朋友核实有无发送过此消息,得到的答复否定。
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追踪发现,该网址目的是让用户下载一个APP软件,一旦点击,用户手机里的通讯录和短信息内容将全部被截获。不法分子会将“偷来”的信息汇总到一个邮箱,再将病毒传递给用户周边的人。
如何应对这种细胞**式的病毒?专家提示,移动终端用户不仅要使用相关的监控软件来防御病毒,更要及时更新。这些年随着病毒种类的多样化,手机病毒也从危害单一对象,逐渐演变成对用户周边人群进行群体危害。此外,一定要给发来信息的朋友或亲属等打电话,确认相关消息的真实性。
3.银行卡关联APP软件可设置手机提醒
技术专家提示用户,对于身份证、银行卡号等私密性高的信息,尽量不要用短信、微信的方式发送,即使没有感染病毒,也容易被不法分子用技术手段截获。
如果一定要将您的银行卡与APP关联使用,那么更要随时保持警惕。孟斌建议,尽量将银行卡与大型网站及值得信赖的APP关联,谨慎选择陌生的、新出现的APP,即使关联了,建议手机用户最好对银行卡设置手机提醒。
来源/央视新闻
本期监制/宣明栋 主编/侯振海
编辑/王若璐
从最基本的防范做起,每个人都应成为“网络防火墙”!同意点赞!↓↓↓
- 文章作者: 福州军威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
军威网络是福州最专业的电脑维修公司,专业承接福州电脑维修、上门维修、IT外包、企业电脑包年维护、局域网网络布线、网吧承包等相关维修服务。
版权声明:原创作品,允许转载,转载时请务必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 、作者信息和声明。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TAG:
评论加载中...
|